油墨調色發表時間:2021-07-28 15:14 油墨調色可以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直接調色,即是由兩三種或以上的油墨直接調成專色墨,另一種是色種調色,即是由兩三種或以上的色種以及。調色油”調成專色墨。 近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把測定器(色差計)同計算機聯用,作自動調色處理,但未普及,手工配色仍然很重要。 實際的手工調色技術多數受到直覺和經驗的支配,但是油墨種類多樣,承印物也千差萬別,調色后的處理要求各異——例如:最后工序有否特別要求,有否印套光油,有否特別耐受性能要求(例如耐熱要求,抗水、抗凍要求;耐曬要求,是否不含重金屬;溶劑限制,耐堿性要求,是否加強抗磨性能以及其它等等),再加上各印刷廠機器型號、機速、網紋深度等也不一樣,所以油墨的調色也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雖然油墨調色復雜,涉及的因素許多,但是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燈光 觀察對比色樣最好在白天室內間接光下進行,不宜陽光直射,晚上觀樣時,照明最好使用日本印刷學會推薦的色評價用熒光燈管,色溫度5000士200K.或自制一些混合光源,如:用3支6500K40W日光燈管,2支20W藍熒光燈,6支100W鎢絲燈,然后把它們固定在一個罩子內。 二、色調 采用國際上通用的CIEl976 L‘a‘b‘均勻顏色空間來描述油墨的顏色(見圖1)。其中:L‘為明度指數,a‘為紅綠指數,a‘正向增加表示紅色程度增加,a‘負向增加表示綠色程度增加,b‘為黃藍指數,b’正向增加表示黃色程度增加,b‘負向增加表示藍色程度增加。通過色差計測定對比標準色和待調油墨顏色的L‘a‘b‘值,找出差別后可以指導油墨調色是加入偏哪一種色相的油墨或色種。 三、油墨調色 油墨調色考慮三個要素:色調、飽和度、明度。油墨調色的三原則:(1)先主后次,(2)由淺到深。(3)眼一手半。 油墨調色順序:第一次色——紅.黃、藍、黑,第二次色——橙、綠、紫,第三次色一紅橙、黃橙、黃綠、藍綠、藍紫、紅紫。 色種調色廣泛使用的簡單方法是刮涂法。在印刷了約4 X 15cm大小黑帶的展色紙上,用調墨刀蘸取一些樣本油墨色種和待配色的油墨到展色紙上相隔1cm排好,用鋼刮刀刀頭同時在紙上拉伸。首先使刀頭對著展色紙成90°角,一邊用力拉,一邊涂成約2cm寬、10cm長的薄油墨層,接著再將刀頭傾斜成30。角,涂出約2cm寬、3cm長的厚油墨層。油墨薄的部分叫底色,厚的部分叫上色,在黑帶部分能比較油墨的透明度。配色時,原色墨的種數越少越好,能用兩種油墨混配的,就不用3種,盡量做到越少越好。例如,雖然黃和藍可以配成綠色,但是調色時盡量采用單色綠而不用黃和藍互配,因為后者互配后飽和度不好,會增加油墨的灰度。取樣要少,計量要準確。調色過程中色相(指的是什么顏色的油墨)和色強(指的是某種色相的強度)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色相達到要求但是色強不夠,當重新調節色強時,又可能出現色相有些偏差,因此要求二者要協調平衡,需重新考慮調整所加入色種的品種和用量,根據上述油墨調色的三原則和調色順序,反復嘗試最終才能呈現與需要的樣本油墨標準相一致的顏色。 當然,油墨調色還需考慮如下幾點:(1)實際印刷工藝——例如印版的深淺;印刷時周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在濕度低、溫度高的情況下進行塑料凹版印刷時,由于溶劑揮發速度快,吸收墨膜周圍熱量而造成該處空氣中水蒸汽急劇冷凝,使印刷墨膜表面形成霧氣,致使墨層失去光澤,從而降低了明度。(2)印刷基材——例如印刷油墨是表印或者是里印,盡量選擇能與底印或者表印油墨相容而又不影響顏色的油墨品種來配色。(3)油墨本身光澤、著色力、遮蓋力等。遮蓋力指的是油墨遮蓋其底色的程度,遮蓋力越好則其透明度越差。透明度高低影響著油墨套色的效率。在所有油墨中,白墨的遮蓋力特強,加入過多,不但會沖淡顏色,同時也會阻止底材反光程度。但對于印刷凹凸不平的基材,如:尼龍布、紙板,為了保證印品外觀,最好印刷一層作為底色的白色。由于黑墨的著色力特強,稍不慎加入過多就需要加入相當多其它色墨來調整顏色而造成浪費,因此需特別注意。 總之,調色是一種實用性較強,應用較廣的技藝,不但是油墨行業,在其它化工行業比如印染行業同樣必備的一個技能,調色往往是由崗位責任心強,技術業務水平熟練的人才能擔當。初學者只要不斷實踐,結合自己的感受,積累經驗,加上美學方面的不斷鉆研,直至產生一種靈性,才可以從容應對。 備注:文章來源于庫問搜索,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下一篇色彩管理與色彩校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