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印刷油墨的工藝技術適性?發表時間:2021-07-29 14:44 印刷油墨的工藝技術適性是指,其在印刷過程中,尤其是在印刷機上進行正常印刷時,所應具備的各種性質。 油墨的工藝技術適性,又稱為作業適性。其主要涉及油墨的流動性、下墨性、傳遞性和轉移性4方面的墨質特性。 1.油墨的流動性 油墨的流動性包括黏滯性、黏著性、黏彈性以及屈服值和觸變性等,其主要取決于顏料與連結料的性質及其制造工藝。其中連結料的含量直接影響油墨的流動性。 在印刷機上主要表現為下述3方面的流動現象:
在膠印過程中,正確地控制油墨的流動性具有重要的工藝意義。適度的流動性既能保證油墨在印刷機上的正常流變,又能使印跡均勻、平服。若流動性過大,油墨會在墨輥上打滑,導致印跡幾何尺寸擴大,損害畫面層次,增大油墨在紙張上的滲透量。若流動性過小,則供墨失常,使油墨傳布不勻,不能保證印品墨色的均性,甚至會因版面受墨不足而引起花版。目前我國對于油墨流動性的評價,對于單張紙膠印機四色(或三色)版油墨流動度的控制一般在30~50mm范圍內。 2.油墨的下墨性 油墨由墨斗輸出時的流動現象,稱為油墨的下墨性。油墨經墨斗輥輸出時,只受墨斗輥的外力作用,其流動條件主要為油墨自身的重力和表面張力,而油墨的下墨性除了取決于自身的流動性外,還視其自身的流平性、黏度、屈服值、觸變性、拉絲性等流變性質而定。 在膠印過程中,油墨的下墨性直接影響著單位時間內的供墨量,及其傳遞、轉移過程的墨層厚度。故在實際印刷調節油墨下墨量時,除了調節墨斗輥的轉速(或轉角),或局部調節墨斗刀片的間隙外,更應注重油墨的自動或人工攪拌,以及時改變油墨的屈服值和觸交性,保證其在每一瞬間內具有恒定的下墨量。否則,油墨不能正常傳遞到墨斗輥上,形成滯墨現象,造成供墨不良或供墨中斷的故障。 3.油墨的傳遞性 油墨經墨輥輸出后所呈現的流動現象,稱為油墨的傳遞性。在膠印過程中,印版圖文表面的墨層厚度與其均一性,是經由一系列墨輥傳遞、均布而實現的,故油墨傳遞性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墨量的傳布和分配,及其在全過程中的順利轉移。一般地說,由墨斗下墨直至印版上墨過程,主要取決于油墨自身的黏度、拉絲性和觸變性。通常情況下,拉絲性和黏度合適時,油墨呈現出較好的傳遞性,墨量分配也較佳。拉絲性和黏度過大時,則傳遞性變壞,墨量分配也隨之變差;墨絲過長時,則容易引起飛墨現象。 4.油墨的轉移性 油墨在傳遞、分配(由墨斗下墨起經過復雜的傳遞和分配,直至順利地轉移到印張表面形成印跡)時,所呈現的流動現象,稱為油墨的轉移性。 它是油墨作業適應性的主體。 油墨的轉移性可以從兩方面來認識,一方面是,油墨在傳墨勻墨和著墨輥之間的轉移;另一方面是,油墨在印版與橡皮布之間、橡皮布與印張之間的轉移。前者主要受下墨性、傳遞性的影響,而后者同時還受印刷條件(如印刷機型、印刷速度、印刷壓力等)和橡皮布、紙張的影響,即油墨的轉移性顯示在油墨的整個傳遞、分配及墨層分離(或分裂)過程中,其對膠印印刷具有重要意義。油墨轉移性的好壞,主要取決于油墨的拉絲性和黏度,另外也與其潤濕性、黏度、屈服值、觸變性、表面張力等有關。 備注:文章來源于深圳印刷廠 book0755.com步殼印刷,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